沪经动向:历史区域

难民博物馆翻修

上海有很多涉及外国人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很吸引人,比如众多犹太难民在二战期间涌向这座城市并在虹口区建立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太多类似的故事被人们遗忘并湮没于上海逐渐兴起的摩天大楼,这挺可惜的,因为上海作为东西方交汇点,这类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海的独特身份。

所以这个星期当我得知犹太难民75年前在上海生活的中心地区将进行翻修改造时,感到非常惊喜。这一计划打算将一些建筑整修或在原址上重建,其中包括一家曾经处于上海犹太难民社区中心的咖啡馆。

上海这一计划值得赞扬,并应投入更大精力挖掘相关故事,作为重建这个区域的基础,该区域有不同寻常的历史。应得到彻底修整的地区还包括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许多白俄罗斯人逃到了上海,聚集在一个区域。上海还是20世纪中国一些最著名的知识分子运动的聚集地。

由于自身的犹太背景,我对在二战期间来到上海的数万犹太难民的故事尤为着迷。大约20,000名犹太人聚集于此,其中许多人生活在虹口区霍山路附近,这里游客相对少。

就这一主题我进行了大量阅读,部分出于个人兴趣,部分则由于在媒体完整记录的为数不多的外国人故事中,这是其中之一。这些难民在虹口区聚集并非巧合,因为他们被要求生活在日本占领地,当时称之为“日租界”。

这仅仅是伴随地区整修而可能更为出名的众多有趣故事中的一个,同时见证了那个时代条件下大量建筑的翻修整合。其中一栋建筑是难民迈克尔·布鲁门塔尔的居所,他同他的家人于1939年逃离德国,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任职期间担任财政部长。

翻新计划的核心建筑是“白马咖啡馆”,此咖啡馆在那时曾是当地难民的生活中心,随后被摧毁,但将会按照初始设计重建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马路对面。纪念馆坐落的地方之前是一座犹太教堂,它曾经也是犹太人的生活中心。

我和朋友到这个社区参观过几次,但有些令人失望的是,很少有人听说或是参观过这里。这座纪念馆是唯一得到良好修缮的建筑,而这在不小程度上也是由于以色列给予很强的财政支持。这一小部分到此地区参观的人基本是外国游客,很多中国人知道这个地方,但我至今还没有遇到参观过这里的朋友。

所以这项新计划会受欢迎,它不仅可以吸引外国人,还可以吸引中国人到这一地区参观。这项翻新工程不仅要聚焦于翻新特定建筑物,在更大程度上还要尝试重新营造社区之前的氛围。

上海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但在重建以更广泛的历史事件为主题的区域方面,虹口区犹太难民聚集地的翻新工程是首次尝试。其他城市的大部分修复工程通常局限于在各地修复单个建筑物。很多情况下,唯一能说明历史的是建筑物外的牌匾,说明它们何时被建、谁曾在那里生活以及它们有怎样的建筑风格。

对虹口区这一首创行为将可能引发更大趋势,我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该趋势中,上海将试图复兴基于“犹太难民”等更广泛故事的历史区域。白俄罗斯难民又是一个有着有趣情节的精彩故事,是我最近从一名俄罗斯学生那了解到的,这名学生刚刚从我教书的大学毕业。

虹口区也是20世纪早期中国许多学者的故居,包括思想先驱鲁迅和茅盾等一些名人。基于历史故事而非单单修缮个体建筑以重建这些区域,上海可以创造一些真正独特的地区,来展现其作为中国和世界人们交汇融合的特殊历史地位。

(Visited 25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