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公司丑闻:中国政府遮羞的烟幕弹

丑闻大雨下到外资企业的身上

随着突然掀起的对大型跨国公司展开的高调调查,中国政府在公关方面正回归到一项久经考验的策略,这些跨国公司被控通过行贿进行价格操控。最近一系列的“丑闻”已经将一些在中国最活跃的海外公司拖下水,包括药品生产巨头葛兰素史克、奶粉生产商美赞臣以及包装生产巨头利乐。
不知是否有人从我在“丑闻”二字上使用的引号中看出了讽刺和怀疑,因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众多新调查展开得太快了,不像是巧合。相反,我怀疑这次突然爆发的系列调查是有意设计的,用以破坏这些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消费者眼中的信誉,同时将他们的视线从国内问题中转移,如放缓的经济增长、不间断的腐败与食品安全丑闻。

在我展开论述之前,我需要先说明,这些对国外公司的指控中多数很可能是真的,但是,在西方,这些指控多数不会被认为是犯罪,尽管西方政府监管通常来说更为严格。另外,许多中国公司同样也有类似的违规,这使得近期受到指控的外国大公司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最近的这一系列调查是从7月初开始的,当时中央媒体首先报道了国外奶粉制造商正接受中国强有力的计划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NDRC)——的调查。随后调查覆盖了在中国的主要国外生产商,包括达能、雀巢和美赞臣。

这些企业被指控以高价出售奶粉,发改委称在过去5年内,这些奶粉价格上涨了30%。至少,价格上涨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通货膨胀,同时期,中国许多商品的消费价格都大幅上涨,不过国外公司大幅提高价格的另外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们本国竞争对手的消费者信心大幅下滑,自2008年以来许多企业卷入了产品安全丑闻。

我毫不怀疑使用严格质量控制标准的西方跨国公司,在国内竞争品牌销售下滑、本公司需求量上升时,会提高价格。不过这种价格上涨仅仅是市场现象,即允许更好产品的生产商为他们的高质量收取溢价。

关于奶粉调查的报道还没有维持一周,就被中央媒体报道的另一起调查打断了,这次是针对国外药品制造公司的,包括全球大亨葛兰素史克、默克诺华。与第一波调查一样,第二轮调查同样由发改委牵头,同样指控这些公司产品价格过高。与奶粉案一样,我认为这些药品企业仅仅是为它们的产品收取了溢价,它们在中国比在本国享有更高的消费者信任。

药品调查的新闻也只持续了几天,中央媒体又公开了另一项调查,这次是针对包装巨头利乐。这次调查再一次指控这家瑞典公司利用其规模参与反竞争行为。

最近一系列针对国外公司的调查的高潮才发生几天,在此前的调查中已经被指控操纵价格的葛兰素史克,现在又因为行贿被调查。本案中,中国政府指控该公司在过去六年间,通过700家旅行社转移了30亿元,约合5亿美元,用来贿赂医生、医院和其他医药部门购买其药品。

不同于之前隔几天就爆出新闻的丑闻,最后的这次丑闻在新闻头条的位置上呆了很久,这是由于一系列细节的曝光,包括拘留部分葛兰素史克高管。虽然在任何情况下,行贿决不可以宽恕,但是在本案例中,葛兰素史克似乎很不公平地被挑中了,这在中国是很常见的行为,通常也被认为是在中国做生意的一大代价。

突然爆发的这一系列调查是中国政府推动的一场大行动的一部分,即约束不规范市场,而且发改委可能因为这次行动受到表扬。但事实是,这些调查差不多都是针对国外公司的,这也是我产生怀疑的一个原因。

中国及其国家媒体对报道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负面新闻很在行,这个话题在我写的关于中国媒体的新书中也有讨论。这些外国公司缺乏政府关系,而这恰恰是保护中国国内公司免受调查及国家媒体负面报道的原因。

与中国同行(其中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相比,国外公司通常享有更高的声誉。因此对政府来说,这类负面报道是中国政府破坏国外大型公司信誉的捷径,它们告诉中国消费者,这些公司还远未做到完美。

对本案来说,最后但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涉及国外公司的丑闻能很快将公众注意力从国内问题上转移出去。这些调查似乎在暗示,国外公司至少为中国最近3年来的高通胀负有部分责任,尽管通胀的真实原因很复杂。这些丑闻还能将注意力从中国放缓的经济增长中转移开来,中国经济放缓损害了众多企业;也能将注意力从国内一系列食品安全和腐败丑闻中转移出来。

总之,这些丑闻可能很快就会褪去,因为被指控的企业已经采取了适宜的弥补措施,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奶粉生产商宣布降价。从长期来看,这些企业还将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尽管公众视线会缓慢回归到中国政府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和挑战上去。

(Visited 28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