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华为、微软象征性达成网络安全联盟

一句话:华为和微软为安抚华盛顿和北京对网络安全的担忧而展开了一场全新的公关活动,预计此举影响有限,现实更需要的是更好的技术来阻击黑客攻击。

华为,微软做奇怪的联盟

随着北京和华盛顿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偏执日益增强,这两家在中国防火墙两边的全球领先科技公司非常罕见地走到了一起。微软(Nasdaq: MSFT)是支持中国的最大的美国科技公司之一,而华为则是具有全球野心的中国企业,一直希望进入诱人的美国电信网络设备市场。

从实质上看,双方的联盟较为表面,在形式上有着很高的象征性。根据双方的合作,微软和华为联手打造了一份“采购方指南”,讨论涉及到生产和安装高科技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这份指南实际上是由非盈利机构东西方学会(EastWest Institute)发布的,该学会位于纽约,与两家公司就这一项目展开了密切合作。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份指南的产生背景,之后再讨论此举是否会对目前的网络安全争论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对华为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华盛顿从2012年开始禁止其向美国出口核心的网络设备,当时因为一份报告指出,北京方面可能会利用此等设备进行间谍活动,从而构成国家安全威胁。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存在这一威胁,美国方面更大的担忧是因为传统上北京与众多中国企业的密切关系而存在进行此类间谍行为的可能。

微软在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中国去年出台了更为严苛的网络安全法,迫使大型西方公司必须成立合资公司方能向中国政府既大型国有企业继续销售产品。海外公司抱怨称新的网络安全法干渉性过强,迫使这些公司在一个以知识产权侵权著称的国家披露源代码等敏感性材料。

而爱德华·斯诺登的2013年风波令情况变得更为复杂,该事件表明华盛顿对其竞争对手和同盟都在进行广泛的窃听。较为尴尬的是,该事件还揭露,美国还通过华为的内部电信网络对该公司的信息进行拦截。

与政府无关

华为不断重申公司与政府没有关系,根据笔者的判断,这一点或许是真实的。微软和其他西方公司面对北京更为严格的网络安全法不敢有太多反对,或许是担心怨声太大会招致惩罚。不过,大部分外国公司通过各国商会和它们的本国政府表示了它们的观点。

了解了上述背景资料,微软和华为最新的“采购方指南”看起来就非常具有象征意义了,即时该册子不会在实质上为其读者带来什么实际利益。该指南提出了5点原则,第一条是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各方保持创新,这一点非常自然。这一原则看起来意向中的读者更像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尽管笔者也认同这一原则。

或许比该指南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两家公司为这一项目走到了一起,并通过高规格的《华尔街日报》来宣传双方的努力。更为有趣的一个细节是,华为还通过其美国首席安全官安迪·波弟(Andy Purdy)的一次采访公开讨论这一新的指南,而波弟显然不是中国人。微软对此事未予置评,这也再次反映出大部分西方公司在这类情况上的低调,以免遇到北京的制裁。

最后,网络安全问题更多的关乎于信任和技术。这是华盛顿和北京之间较为低水平的信任,大部分是因为斯诺登事件的揭露以及美国方面对大部分西方计算机系统受到的黑客攻击来自中国而进行的持续抗议。

华为和微软的这一努力似乎是由华为主动提出的公关活动的一部分,试图对防火墙两边的政府进行安抚。这一公关活动或许会有一些效果,但对于持续不断的事件表明网络间谍是切切实实的威胁而言,文字和言辞的影响力是有限的。相反,目前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减少或消除网络安全威胁的新系统和技术,而这只有随着时间以及系统破坏的减少才会到来。

(Visited 74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