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经动向:过度群聊

微信的“过度”群聊

本周沪经动向将带我们去看看上海的互联网世界,我觉得我有必要写一写关于近期移动信息平台微信中十分流行的群聊现象。在这个专栏里,我很少写关于互联网空间的文章,我通常关注的都是让上海居民生活更便捷的app,比如呼叫出租车以及定位附近公厕的应用。

但是群聊现象有些不同,因为它并没有对应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它仅仅是为了给一群人创造更好的沟通,如朋友、熟人、同事、家庭成员,甚至只是拥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在某些场合下,群聊十分有用,比如可以帮助人们计划出行,或帮助学生传递课堂作业的最新消息。

但是最近,这一趋势似乎开始超出了控制,人们迅速建立新的群聊,然后尽可能地试图拉进更多的人。我相信,心理学家会有兴趣分析这一趋势,这似乎正迅速成为人们炫耀关系的一种方式,他们可以创造出独家平台来讨论他们认为很重要的话题。

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我的第一个微信群聊,那时候我还很骄傲地向我执教大学里的研究生同学推荐过。我是2012年回到教学岗位的,此前不就我刚开通了我的微信账户。我甚至还记得我的助教最初还不愿意建立这样的群聊,因为她不熟悉如何使用。当然,这个群很快就变得十分活跃,学生们利用它来相互通知会议、作业以及其他和学校、社会相关的活动。

这个群后来随着学生毕业而解散,并被两个更小的群聊取代,一个是整个班级群,另一个仅保留了留在上海工作的学生。

群越来越多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我快速翻阅了我的微信,发现目前我有22个群聊,从学生群到老师群以及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群,如我做的自由编辑,以及股迷群,而这些只是被我保存在通讯录里的群。如果算上我被拉进去但未被我保存的群,这个数字可能需要翻番。

上周发生的两个状况让我最终意识到,这一现象现在变得多么不受控制。第一个例子是,一个熟人将我拉进了一个近100人的群,都是陌生人,而且有些人十分健谈,即使我对他们所说的没有兴趣。我悄悄从群中退出,但是群主依旧给我发送新的邀请,我忽略了,直到他再次直接联系我,并且问我为什么不接受邀请。

我最终还是心软了,再次接受了邀请,因为他向我保证,群里都是有影响力的人,他们可能都会是有用的人。但是,在我一天之内收到了群里上百条无聊的信息之后,我再次退出了这个群。

就在我退出这个群聊不久后,我收到了加入另一个群的邀请,这个群似乎也是随机建立的,这次是来自我居住公寓的一名前保安,他曾试图建立一个公寓所有住户的群。不用说,我拒绝了邀请,我能够想象群里可能正在跳出的无聊的对话。

我近期拒绝的另一个群是一个玉爱好者的群,他是我的一位在该行业工作的朋友建立的。我对玉并不感兴趣,所以我问他为什么要邀请我时,他说,他只是希望尽可能地拉进更多的人。他还认为,我作为外国人的身份将会提升群的档次。这让我怀疑,我被邀请加入的其他群可能也是这么想的。虽然他竭力邀请,我最终还是拒绝了,仅仅因为我对这一话题并不感兴趣,我更没有兴趣获取成百上千条无用信息。

最后,我赞成这种交流工具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它让拥有共同兴趣的人群能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联系起来。但同时,中国人热衷于建立关系的特征,正迅速让群聊变得过热,这有些像亚洲人向遇到的任何人递送名片一样,因此,如果人们不谨慎小心的话,那么群聊会耗尽这一工具的价值。

(Visited 415 times, 3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