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经动向:老年危机

杨浦区居民反对小区内建养老院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已经困扰了我许久,因为经常可以看到老人应有的待遇和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这种反差不是中国独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寿命预期的延长,西方也面临着老年人口增加的问题。

在中国,人们对老人的态度常常让我不解,因为年轻一代对老人的态度似乎可以用漠不关心来形容。尽管如此,当我读到最近的一篇报道时,我仍然大为吃惊。报道说杨浦区爆发了一场激烈抗议,原因是小区业主反对在小区内建养老院。

用抗议一词在此十分合适,因为附近愤怒的居民悬挂了一条横幅,把即将建立的养老院称作“死人院”。更糟糕的是,反对的居民中竟有一些就是老人,一位70岁的老人把要住进养老院的人称作“死人”。

西方有一个著名的“不要在我家后院”心理,居民常常联合起来反对在周围建立诸如购物中心或垃圾处理设施的项目。但是我在美国长大的那些年里,还从未听说有这种反对建立养老院或其他为老人建立的设施。

这使我认为在中国发生的这种过激反应,可能是因为养老院这类设施还是一种新事物,把老人集中安置在这类特殊护理机构在十年前还不普遍。这种过激反应也可能源于人们对老人的印象是孤独的、被忽视的且通常是有病的,使得你希望把他们隔在门外。

与之相比,美国的老人享有的印象是健康的、活跃的一群人,他们试图独立生活,保持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社交活动。这种形象当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几十年实验的结果。在美国,人们为老人生产丰富的、适合他们生活方式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老人觉得它们确实有价值,他们有充裕的资金买单。

上海这起令人惊讶的事件发生在周家嘴路的一个居民区里,一幢曾是学生宿舍的楼房计划被改造成拥有291个床位的养老院。该计划从三月就开始了,预计今年底完工。但是该项目在开始2个月后就由于附近居民反对暂停了,至今仍处于搁置状态。

尽管再三保证养老院不会设置太平间,附近居民仍保持反对。平心而论,这种不信任在中国似乎相当普遍,因为新的重大项目规划时一般都不征求民众意见。所以如果在规划阶段就能召集几次简单的会议讨论养老院和居民反馈意见的话,这次冲突就可以避免。

不过,这次抗议事件的实际反应和反对的原因,对一个被认为崇尚敬老的文化来说有些极端。敬老在上一时代就存在,那时候活到70岁仍不普遍,“三代同堂”被认为是理想的完美家庭。

直到现在,大多数居住在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的人们,寿命预期可以达到70多岁甚至80多岁,意味着老人不再是一个特殊阶层。在老年问题之上还有一个文化问题,中国并不十分鼓励老人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结果他们的生活十分无聊。

我曾经批评过年轻父母让他们的父母带孩子,因为在美国,大部分爷爷奶奶会认为这个任务很辛苦,而且不是他们的责任。不过有时候我意识到,很多退休的老人很享受带孙子的任务,因为这使得他们的空闲时间有事情可做,也是一种觉得自己还有用的方式。

让我们再回到杨浦区养老院事件,为什么它会遭到如此激烈的反对呢?也许大部分原因是不信任,附近居民坦白他们不相信他们的新邻居会是健康的老人。或者也许是因为他们担心会有大批老人不断来到这里,他们不可避免会带来空虚问题,这正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老人面临的问题,而且这些老人还可能受到来自社会的漠视。

 

(Visited 14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