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经动向:矛盾的工资

中国工资结构不合理

过去25年,我一直都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这与我在西方生活的时间大体差不多,我能比较权威地说,中国人的工资标准是一件令我困惑的事情,通常看似不符合常理。

本周的两篇报道呈现出当今中国许多许多与工资相关的矛盾,表明许多人对薪水一直保持很高的期望,尽管有经济放缓的迹象。一则报道称,大批上海工人正考虑辞职,因为对每年薪水的提高不满,而按西方的标准来看,完全可以接受。与此同时,另一篇报道称,上海和其他中国大城市的年薪开始下降,因为经济放缓,多年的迅速增长开始扭转。

当然中国的工资标准错中复杂,其许多矛盾源自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计划经济中国家对大多数日用品设定较低的价格。另一个因素是大城市和乡村生活水准的巨大差距,这意味着人们在上海等大城市工作,能够比在小城镇做同样的工作赚四到五倍的钱。

过去25年,我一直往返于中国和西方之间工作,随着我在两者之间来来回回,我的薪水差异也很大。我最初的工作是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的一所大学教书,当时每月收入只有可怜的500元,按照当时的汇率,约合100美元。当然,在当时,这比大多数中国人的收入高很多,当时吃饭和买其他日用品都非常便宜。

九十年代初期,我回到美国,仅仅在一个书店做一名职员,收入立刻比在中国的十倍还多。那份工作使我处于上升轨迹,在我追求的记者生涯中一直做到中层管理者的位置。但后来,我回到学术领域,目前在上海的一所大学教书,工资又大幅缩水。

我这周看的两篇报道中,这种矛盾非常明显,一篇报道称90%的上海工人正考虑辞职,因为去年薪水的增加令其失望。最新的平均增长率似乎只有6-8%,而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于两位数增长,这意味着大幅放缓。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这种放缓可能不可避免,我确实记得不久前,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工资每年10%的涨幅很普遍。但实事求是地看,大多数西方公司更加吝啬的多,每年的工资涨幅通常是通货膨胀率再加上1%或2%。我记得我做记者的几年中,我们工资涨幅很小或者根本不涨,通常伴随着抱歉的话,比如“世道艰难”或者“我们都在做出牺牲”。

本周的第二篇报道称,去年上海平均每月的工资实际上下降1.5%,到7108元,但依然是中国最高的。据在线招聘网站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这种下降与中国四大城市平均工资下降的趋势一致,有的甚至下降超过6%。但在其他城市,整体趋势依然是上升的,杭州、天津、成都、重庆和苏州5个第二梯队的城市,平均工资上涨9%。

我承认,在中国生活比在西方有更大的吸引力,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尤其像家政、按摩、理发和出租车司机等低技能的工作。这意味着外国人和当地中国人能享受许多奢华生活,比如频繁打车出行或者去美甲,而在美国或欧洲,则非常昂贵。

但这些服务的成本正迅速提高,因为过去两年我了解到,每周为我清理房间的那位女性,每年工资涨幅20%。中国工资结构的巨大矛盾,可能终于开始缓解,因为上海等大城市的增幅开始放缓,而小城市开始追赶。但实现新的现实可能依然需要一两年,到时现在频繁换工作的人会发现,每年4-5%的涨幅依然远远好于在西方普遍存在的“世道艰难”的时期。

(Visited 12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