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经动向:海归潮

中国海外留学生归国激增

教育部的新数据表明,中国人海外留学后归国人数越来越多,这反映出在自己的国家工作和生活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上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我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居住和工作,对我而言,这种转变非常引人注目,反映出一个事实,即今天的中国在很多方面都与我记忆中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有非常大的不同。

对于回国学生的主要吸引力之一是,上海等大城市现在能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可以与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其他全球中心竞争。但是隐藏在这些乐观数据背后的也有不那么乐观的现实,许多归国留学生看不起中国企业,更喜欢在大型全球公司工作,后者能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位发展机会。

教育部的最新数据表明,出国和归国人员的数量差距急剧缩小,去年出国人数比归国人数只多6万人。总的来说,去年有41.4万人出国留学,同时有35.4万留学生回国。去年的差距是2012年的一半,当时出国的人比回国的人多13万人。

按百分比算,去年出国的学生比回国的学生高17%,与2012年46%的差距相比有所改善。而2003年的时候,回国还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出国的人远远多于回国的人,比例大概是6:1。

教育部和中国政府领导人很明显乐于看到这一趋势,而且无疑期待有一天回国的人超过出国的人。这将标志着“人才流失”的正式结束,人才流失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大批学生首次出国留学。

我记得1989年8月乘坐中国民航航班从北京飞纽约,飞机上坐满前往美国留学的人。那时中国人要到海外留学非常艰难,不仅因为很难获得护照和签证,也因为所有学生不得不获得全额奖学金才能出国留学,大多数人没什么钱。

我还记得那架飞机上的氛围,既像节日一般又略带忧伤。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知道他们将准备在一个地方开启新的冒险,这里的经济和工作机会在那个时候都远远好于中国。但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完成学业后都没有回国的意向,这意味着大多数人意识到他们将永远离开朋友和熟悉的地方。

这种状况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类似,当时学生带着知识离开家就不再回来。但是和中国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的经济和其他的自由开始大大提高,促使许多学生考虑回到家乡。

对中国而言,这种变化更近期一些。我记得2002年在广州参加过一次针对海归的专门招聘会,当时我是路透社香港分社的记者。这件事略有些超现实,更像是一场宣传运动,因为参展商的数量远高于参展的海外留学生。

快进十年,这类虚伪的招聘会基本上消失了,而且真实的招聘市场也有更大的吸引力让人们考虑回国。但即便是回国学生的数量超过出国学生,但中国公司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吸引海归来工作。

本月初,就呈现出这一尴尬的现实,当时深圳的IBM工厂1000名员工,在了解到因并购他们将被转到PC巨头联想工作后,便进行罢工。最后,一半的员工辞职,尽管IBM和联想双方都承诺在转移过程中,薪资和其他福利不会削减。

联想实际上被认为是中国领先的跨国公司和最佳雇主之一,通常提供西式福利、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但事实上,这么多IBM员工辞职,不愿意为中国公司工作,凸显出中国本土公司要想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Visited 21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