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the latest news on U.S.- and Hong Kong-traded Chinese stocks, visit our new Bamboo Works site.
当未来历史学家审视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阶段时,京东商城或许会作为一家极度活跃的组织而被记起:资金充裕,涉足多个领域,是整个互联网社区的一场浩劫。这是我对这个极度活跃的电子商务巨头的最新评估,有最新报导称,京东商城现在计划进军网游业务。我在这里不想唱反调,但说实在的,我完全看不出京东商城核心的电商业务与网游之间有什麽联系。电商业务以零售为主,依托年龄较大消费者作为其主要客户群,而後者是一种娱乐产品,其目标客户往往是青少年和20多岁的年轻人。
坦白地讲,这种扩张计划日渐符合该公司多元化的定位,京东商城还涉足在线旅游和房地产服务等广泛领域。所有这些新“动作”都耗资巨大,似乎也无多少胜算机会,因京东商城不得不与房地产行业的搜房网<SFUN.N>、易居控股<EJ.N>以及与在线旅游业的携程旅行网<CTRP.O>及艺龙<LONG.O>等既有商家抗衡。
但资金似乎从来都不是京东商城的“拦路虎”。京东在去年的互联网企业融资高潮阶段创纪录地融资逾10亿美元。除进军核心零售业务之外的所有新计划,京东还会因引发上月与苏宁<002024.SZ>和国美<0493.HK>的新一轮网络价格战而被铭记,但有人随後对京东商城所谓全部商品均低於竞争对手的说法表示质疑。说实话,我对京东商城一直进军新领域的做法深感意外,因有传言称该公司亟需资金,有报导称京东在放弃IPO计划後正试图筹措更多资金。
与此同时,当当网<DANG.N>表示没有进军快递业或经营奢侈品业务的计划。此番评论似乎是对京东商城的间接抨击。当当网是京东商城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家上市的大型电商企业。从投资者角度而言,当当网CEO李国庆的此番评论应该是个积极信号,此番表态说明当当网计划专注核心的电商业务,不会跟随很多其他对手作出代价高昂且进军陌生行业的举动。
这对当当网这样的企业很重要。当当网表示,公司计划在中国电商领域激烈竞争态势平息前节约资金。与此同时,京东商城还将继续开辟新的花钱之道,直到资金最终枯竭。京东商城的资金链或最快在明年断裂。
一句话:有传言称京东商城将进军网游业,继续其毫无方向的扩张。京东将很快挥霍掉巨大的资金储备,但眼前却无盈利迹象可寻。
Related postings 相关文章:
券商这些日子不好过,由于中国股市盘旋在三年的低位,券商利润缩水。但领先的证券公司中信证券(HKEx: 6030; Shanghai: 600030)最新业绩暗示年底可能出现一波反弹,因为由越来越多外国投资者主导的寻找便宜资产的买家开始涌入市场。很明显现在说这次潜在的反弹是否将会持续还太早,因为反弹还没开始。但是反弹持续至少半年或更长时间的可能性似乎现实,因为中国扩大开放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股市,而且国内公司努力变得更加透明,清理一些会计实务问题。
我们看看中信证券的最新消息,上半年利润下降24%,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股市停滞不前,其核心的股票交易业务收入放缓。(业绩公告)中信证券今年年初计划以12.5亿美元收购法国农业信贷银行(Paris: ACA)的里昂证券业务,这使其成为头条新闻,也是中国第一家进行大型的全球并购的证券公司。(上一篇)
然而,利润下降当然不是好事,但是相比第一季度利润下滑36%而言,仍然取得很大提升。我自己做了些快速的计算之后,发现该公司第二季度利润下降相对温和,为17%,大约是第一季度下降率的一半。更广泛地说,据行业协会称,中国券商前半年收入下滑6%,再次反映出股市的疲软状况。
中国股市今年年初有所反弹,但是我当时预测上升是短暂的,因为反弹的动力似乎是中国各银行为了提高放贷而提供的投机性货币。(上一篇)因此问题变为:既然年初的泡沫已经破裂,那么持续反弹的时机到了吗?中信证券业绩似乎表明,今年年初逃离之后投资者开始慢慢返回市场。购买便宜资产的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国内买家关注非常低的估值。
但是同样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政府向海外投资者开放其金融市场,新的外国资金开始涌入中国股市。在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计划之下,政府最近已批准了大型外国投资者源源不断的新配额,为刺激中国股市需求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新加坡政府昨天刚披露的投资目标提示,它已经占有香港上市的中石化(HKEx: 386; Shanghai: 600028; NYSE: SNP)5%的股权。(证券交易所公告)如果类似新加坡政府这种相对保守的投资者看到中国公司的价值,那么很可能许多其他外国投资者也看到了中国公司一些好的价值。因此,中国股市以及中信证券等券商业绩会有一些不错的提升,年底会出现新一波上升。
一句话:中信证券业绩暗示中国股市的低迷可能将会结束,年底有超过50%的可能性会开始出现持续反弹。
相关文章:
中国政府与谷歌<GOOG.O>爱恨交加的关系似乎总在不停地变化发展。这次谷歌在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部门後在华大规模裁员,获得中国官方媒体的广泛报导。平心而论,摩托罗拉裁减1,400名中国员工的决定当然属重大新闻,且中国的裁员人数占摩托罗拉全球裁员人数的逾三分之一。摩托罗拉移动将在全球裁员4,000人。我觉得中国国内媒体 对此次裁员事件的广泛报导肯定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默许。
我会进一步讨论这对谷歌和摩托罗拉在华的长期影响,但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则受到中国媒体广泛报导的最新消息。多数国内媒体的报导聚焦于裁员规模。中国在过去十年成为摩托罗拉全球主要市场之一,推动其在全国广泛建立制造和设计工厂,因而如此的裁员规模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摩托罗拉在衰落前对中国非常倚重,因此其裁员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势必在中国,在试图挽救其岌岌可危的业务时,摩托罗拉当然有权利这麽做。中国媒体的重点似乎聚焦在裁员所引发的众多不满上,很多被裁员工抱怨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且并未获得良好沟通。
无论何时出现这种大规模裁员,类似这种抱怨肯定很常见,特别是对於摩托罗拉这种大型企业,其员工常常认为其饭碗很有保证。由於当地政府往往不鼓励这种抗议,所以当摩托罗拉员工能够畅所欲言并抗议此次裁员时,我们稍感意外,而让人颇感意外的还有,国内媒体竟然对此次裁员和抗议风波进行了如此广泛的报导。
这让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即此次国内媒体对裁员事件的高调报导可能同谷歌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有一定关系。尽管谷歌2010年高调退出中国搜索市场,但由於其广受欢迎的安卓系统,谷歌在中国仍有相当业务。中国政府当然明白安卓系统对於华为、中兴通讯<0763.HK><000063.SZ>和联想<0992.HK>等开发的智能手机的重要性,因而无法完全将谷歌踢出门外。同时,中国依然对谷歌2010年撤离中国市场的方式感到不满,似乎想利用一切机会打击谷歌。
现在回到我之前提到的问题上:此事对谷歌和摩托罗拉在华的长期影响是什麽?答案是摩托罗拉想在中国重现辉煌可能要经历一段困难时期,即便其努力改善其全球形象,但当地媒体很可能会利用一切机会曝光其问题。从更广的角度看,随着双方寻求一段彼此都能接受的更舒服的长远关系,谷歌和中国政府不平静的关系还将继续。
一句话:摩托罗拉裁员引发员工不满的广泛报导反映出中国政府和谷歌之间的不平静关系,这将使摩托罗拉在华东山再起增加难度。
相关文章:
我此前曾预测,2012年可能是中国企业购买海外能源与资源资产的标志性年份,而最新迹象表明,这一购买热潮可能在2013年很快退去。原因很简单:在指示大型国有能源与矿业公司购买全球资产以支持中国经济扩张之後,中国政府正快速意识到,煤炭、石油和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下跌,将使很多此类海外资产的收购在不远的将来显得非常不经济。
而这似乎正好能解释关於汉龙矿业的两则最新消息。汉龙矿业本周早些时候宣布,其对澳洲Sundance Resources的收购计划,在经历长时间等待後终於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在汉龙矿业宣布此消息的第二天,另一则消息称,该公司希望协商调降对Sundance的收购价,因为大宗商品价格及股价的下降,意味着Sundance的公司价值比收购协议签订时低。
我对这一较为奇怪的事件进展的理解是,中国当局不情愿批准该交易,可能是因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且只有在汉龙承诺协商调降收购价後,交易才可能获得通行。如果真是这样,我认为这宗交易最终很可能泡汤,因为Sundance可能并不希望在此前同意的收购价基础上大幅降低价格。如果这宗交易泡汤,可能会很快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过去一年中国开展的很多大型海外资产收购仍未正式完成。
而此类交易中最大的一桩,刚在上周浮出水面。上周中海油(0883.HK)(CEO.N)宣布,计划以15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Nexen,这一数额创北美资源收购历史记录。我认为这一交易可能很快会遭遇麻烦,因其将受到美国政客的抵制,因为Nexen拥有在美国水域的资产,这意味着,该交易需要通过美国与加拿大两国的批准。
不过,即使美国最终批准该交易,如果全球油价在未来一年大幅下跌,全球经济形势也可能最终将其扼杀。而随着中国经济放缓,以及欧美经济复苏不如预期,这一可能性似乎愈发能成为现实。最後,我仍认为在年底前中国资源企业会继续开展大型国际并购,12月底前,可能会出现另外两到三个大型交易。但是在2013年,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弱,我们很可能将看到,2011和2012年宣布的很多大型交易,可能最终泡汤,因为中国政府不情愿支付在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时很多此类交易谈判的价格。
如果情况真是这样,所有相关公司的股东们可要小心啦,在交易失败时被收购对象的股价会大幅下挫,而诸如中海油等中方收购者因未能完成交易而被迫支付大额协议解约金时,也会遭受重创。
一句话:新近事件表明,中国政府可能担忧中方企业在近期很多海外资源收购中支付过高价格,而这可能导致很多未完成交易泡汤。
相关文章:
中海油(0883.HK)(CEO.N)宣布收购加拿大Nexen(NXY.TO)不到两周,我们就看到了争议浮现–有报导称存在内幕交易,以及中海油雇用游说团体。我确信,这些不过是小插曲,好戏还没登场,加拿大和美国将启动国家安全调查,最终否决该150亿美元的收购。首先来看看围绕该交易的最新报导。外媒报导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一家位於香港的中国投资公司Well Advantage Ltd在并购宣布前4天买进Nexen股票,非法获利700万美元。另外一个报导称,中海油雇用了两个游说团体帮助促成该交易。
Nexen总部位於加拿大,在墨西哥湾拥有开采权,这意味着美国和加拿大都将对并购进行评估,任何一国都可能以国家安全或其他理由否决该收购。2005年,中海油试图收购美国优尼科,结果被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收购宣布後,Nexen股价跳涨超过50%,并大体维持着涨幅。这两则报导并未让我感到意外,可能反映了媒体很愿意在这宗收购上做文章。我不怀疑内幕交易指控的真实性,这在中国很普遍,这种规模的收购出现信息泄露很难避免。游说团体的报导也不意外,对於存在敏感问题的交易,任何国家的企业一般都会雇用此类顾问。
这两则报导暗示,美国和加拿大将密切关注该收购,我确信两国的政客很快将呼吁否决该收购,因担忧国家安全。大选年里,为了扩大知名度的美国政客已经呼吁对中兴通讯(0763.HK: 行情)(000063.SZ: 行情)进行调查,指控中兴违反美国制裁向伊朗销售电脑设备。此前还有美国参议员抨击美国奥运队服在中国生产。该收购的规模很大,料吸引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政客的注意力。估计未来一两周美国政客将提出反对该收购,年底前该收购将流产。
一句话:目前针对中海油收购Nexen的新报导仅是插曲,好戏还没登场,美国和加拿大政客料发出反对声音,最终令该收购流产。
相关文章:
以下是6月26日关于中国公司的新闻稿件和媒体报道。查看全文,请点击标题旁边的链接。
◙ 欧洲危机蔓延,阳狮集团(Paris: PUBP)受中国停滞的广告业务的打击 (英文报道)
◙ 华为将在印度投资20亿美元建全球研发中心 (中文报道)
◙ 苏宁易购(Shenzhen: 002024)扩大开放式平台 (英文报道)
◙ 官方称中国近期没有汽车刺激计划 (英文报道)
◙ 腾讯非执行董事Roux昨日辞世 (中文报道)
今日,零售行业传出两则令人颇感兴趣的消息,其中一则说的是苏宁以实体门店为前哨,在电商领域采取新的明智举动;另一则消息称美国梅西百货<M.N>试水中国市场,但其此举似乎过於保守且为时太晚。 我们先来看看关於苏宁的消息,这也是最令人感兴趣的事,此举或许会令该公司在快速发展的电商领域,处於比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成熟竞争对手更有利的地位。据国内媒体报导,苏宁计划将其国内约1,800个实体门店,全部拓展为网购自提点。按照现行体系,多数电商企业通过快递发运网购商品,只有生活在大城市的买家,且在购物当天稍早时候下单,方可在当天收到快递来的商品。苏宁此举或将改变这种现状,允许买家在网上购物一两个小时後,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到附近的实体门店自提所购商品,而不是坐在家里等着收快递。苏宁此举从理论上看相当不错,不过如何实施也是个大问题,因为苏宁网店提供的商品数目比实体门店销售产品多出许多,意味着该公司必须找到方法,在实体门店存放许多热销电商产品。不过,这对像苏宁这样的企业而言,应当不算太大的问题,该公司曾在推动电商战略时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利用相对较短的时间便成为了行业前五强之一。梅西百货是美国最大的百货店运营商之一,该公司也在试水中国的电商市场,向专业的国际名品特卖会佳品网(VIPStore)注资1,500万美元。按照交易,梅西自有品牌商品将通过该公司的Omei.com网站在中国销售。此举依我看根本算不上什麽,但对梅西却是一个大举动,是该公司在美国以外市场采取的重大行动,该公司迄今只在迪拜开了两家百货店。依我之见,梅西此举十分保守,也表明在中国传统和电商零售领域,该公司将面临主要西方及中国同业的激烈竞争。从某些程度看,我认同该公司采取的这种慢慢接触的方式,对於像中国这样的新市场,匆忙杀入绝非好事。但此类超级保守的接触,意味着梅西至少在几年内很难获得任何重要经验,届时还会远远落後西方和中国的竞争对手,成功机率将会变得微乎其微。
一句话:苏宁利用实体门店提振电商业务似乎是明智之举,应当有助於该公司从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等大型企业手中抢夺市场份额。
相关文章:
◙ 中国电商市场到底有多大?
◙ 天猫发力家电市场
◙ 微软进军中国电商市场最终或以失败收场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一个宽带通信论坛不断传出各种消息,当中包括固网市场或很快迎来一轮新的竞争,无线巨头中国移动<0941.HK><CHL.N>或将加入该市场。固网市场利润丰厚,眼下中国电信<0728.HK><CHA.N>和中国联通<0762.HK><CHU.N>占主导地位,至于中国移动为何从未涉足这一市场,我一直看不明白。看了相关报导後,我才知道该公司一直没有获得固网牌照,只能通过旗下的中国铁通提供此类服务。中国铁通三年前电信业重组时并入中国移动。根据报导,这一限制似乎阻止了中国移动为其固网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但这种情况有望很快改变,中国移动可能将终於直接提供固网服务。去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固网服务发起反垄断调查,这或许是此事背後的最大因素。调查开始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采取措施改善宽带服务质量,但发改委肯定乐于看到像中国移动这样的大企业进入该领域。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整合地区性有线电视网络,将其划归单一运营商,这也能为中国移动提供一个方便的有线平台,以供其推出自己的服务。我们去年就曾看到,中国移动寻求与该有线电视运营商联姻,而在此类结盟中,最易推出并切实可行的产品就是宽带互联网服务。最後要说的是,中国移动在董事长近期退休後组建了新的高层领导班子,新上任的领导层已开始显示出有意采取更多积极举措的迹象,比如像上述这样的行动,以使其增势疲软的业绩启动。如果事情不断朝这一方向发展,我预测该公司年底可能就会宣布与上述新的国家级有线电视运营商结盟,同时还可能宣布获得新的固网牌照。
一句话:中国移动可能今年底就会与新组建的国家级有线电视运营商联姻,之後不久还会推出固网服务。
相关文章:
◙ 中国移动有望携手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
◙ 王建宙退休,中国移动开启新时代
◙ 中国反垄断初试牛刀 选错对象
写了这么久关于中国公司的报道,也许我早已变得厌倦了,但是我要坦率承认最近的一则报道让我备受鼓舞,电信设备巨头华为在欧洲提出抗议指责一家公司的垄断行为。我兴奋的原因是经过多年观察中国公司在全球舞台上不断采取防御姿态之后,终于看到一家公司发起攻势反对其认为不公平的待遇。每当中国公司由于海外冲突成为头条新闻时,100%都是这些公司收到当地利益集团的攻击,有时针对其受到不公平的补贴而进行指控,有时出于民族主义的考虑。几乎每个案件中,被指控的中国公司可能很快采取一种防御姿态,抱怨其遭遇不公平对待并且争辩称为何这些指控不属实。这次终于出现一家中国公司当它相信自己在市场上获得不公平待遇时,发起攻势并且争取权利,因此这点很好。在这一事件中,当华为未能获得InterDigital公司的关键的3G技术专利许可证后,提出反垄断投诉。(英文报道)华为指控InterDigital收取“剥削式”的专利费,称该公司要求的3G无线技术专利费是“不合理的和歧视性的”。华为去年由于专利侵权在美国被InterDigital起诉,这家公司也起诉了诺基亚(Helsinki: NOK1V)和LG电子(Seoul: 066570),之后华为提起投诉。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华为最新举措是对InterDigital诉讼的反对和回击,实际上很不幸的是这种诉讼和反诉在科技行业变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我看来,华为的这种行动至少表明其终于意识到全球市场是一个艰难而充满竞争的地方,生存和成功的唯一道路就是与全球主要公司采用同样的规则。这意味着华为和其他中国公司需要使用更加积极的策略,不只是当它们受到直接攻击时,而且当它们进入市场遭遇当地利益团体可能用像国家安全、不公平补贴和更广泛的排外恐惧等借口阻止它们进入这个市场。华为去年在国内就尝试其法律攻击技能,当时它起诉同城竞争对手中兴通讯(HKEx: 763; Shenzhen: 000063)专利侵权。(上一篇)现在它似乎在全球市场上采取更积极的策略,并结合资金充足的公关运动,这最终能帮助其在未来两年更好地进入西方市场。
一句话:华为最新在欧洲的反垄断诉讼反映出中国公司在世界舞台上获得成功需要采取新的更加具有攻势的姿态。
相关文章:
◙ 继中兴之后华为利润也降低
◙ 中国商务部替华为出面或适得其反
◙ 工商银行、华为:国外市场冷清
以下是5月18日关于中国公司的新闻稿件和媒体报道。查看全文,请点击标题旁边的链接。
◙ 美国对中国输美太阳能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 (英文报道)
◙ 中国汽车经销商历经库存量大幅度增加之痛 (英文报道)
◙ 优酷(NYSE: YOKU)公布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 (美通社)
◙ 消息称腾讯(HKEx: 700)拟将电商、搜搜和微信分拆谋上市 (中文报道)
◙ 凤凰新媒体(NYSE: FENG)公布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 (美通社)
◙ 第一季度收益报告最新整理表 (收益表)
中国电商领域时下可谓喧闹不堪,约有六七家企业近几个月来动作不断,涉足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产品领域,其中许多甚至与其发家的业务大相径庭,以图成为中国的下一个亚马逊<AMZN.O>。但该市场可能仅有接纳两、三家大型在线零售商的空间,因此面对眼下业已激烈的市场,许多如此大举扩张的企业最终也许不是被对手吃掉,就是在今後一至两年悄悄地关门谢客。以销售家电和电子器材实体店闻名的苏宁,本周在其电商网站开了一家卖酒的店铺,成为电商行业的最新举动。苏宁要卖酒的消息最早在上月传出,当时有报导称该公司还将涉足八竿子打不着的在线旅游服务业务。苏宁并非当前电商领域唯一进军此类新奇业务的公司。在该公司涉足酒类和旅游业务前,中国第二大电商网站–京东商城也推出一系列奇怪举动,向远离在线销售电子产品的其他业务发力。该公司今年稍早新推出书籍销售业务,近期有报导称,京东还会涉足房地产和旅游服务业务。当当网<DANG.N>是中国唯一的电商上市企业,该公司刚开始像亚马逊一样主要销售书籍,但近期也向一系列领域拓展业务,包括与国美<0493.HK>结盟进军家电和电子产品在线销售,这与亚马逊後来的发展轨迹类似。国美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零售商。如果这一切一开始就像是一场相互插足的地盘争夺战,那麽像利润及致力於以战略性新领域以补充核心业务等显然会被抛诸脑後,而情况似乎也确实如此。因不甘示弱,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据悉也加速提升自己在电子产品市场的存在感,与飞利浦<PHG.AS>、联想<0992.HK>及LG电子<066570.KS>等企业签署协议,杀入这一激烈竞争的领域。除了中国企业竞相扩张业务外,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WMT.N>和亚马逊也大力提升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存在,前者是通过对一号店的投资,後者则通过若干年前收购的卓越网,亚马逊刚刚将卓越网改名为亚马逊中国。中国电商市场的确很大,可容纳不止一家大企业,但我严重怀疑,其是否能支持所有争相涌入这些“新大陆”的知名企业。2010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约为5,000亿人民币,目前这一市场规模按美元计算大约在1,000亿左右,这当然不是一笔小数目,但对所有这些追求利润的企业却显然不够。从长远来看,最後只会有两家或是其中的一些大玩家,例如盈利能力较强的天猫和拥有财大气粗後台的亚马逊中国和一号店,获胜机会最大。但即便是这些企业或许也不得不在目前形势稳定前作出重大调整,而几乎每个业界企业都会感受到这种普遍性的阵痛,因在他们发现正确的业务组合前,各企业都会尝试新业务领域。
一句话:主要电商企业近期在新业务领域的快速扩张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以多数企业失败,少数两、三家企业笑到最後而告终。
相关文章:
◙ 天猫发力家电市场
◙ 国美携手当当网 或开启类似合作序幕
◙ 京东商城涉足在线旅行服务业 偏离核心业务